張婉雯〈離島戀曲〉(節選)

小說,收入《微塵記》(香港:匯智出版),2017年。

  船泊岸的時候,風就會夾着海水的鹹味、海面的垃圾味、渡輪的汽油味,在岸邊翻起來,於是島上的人就知道有一批人要來,又有一批人要走了。英杰把單車停下來,看了看:外來的多是遊客,來這裏玩半天,當晚就走;碼頭兩旁小攤子的人已在招手了。英杰把腳一蹬,單車便又箭也似地,穿過這熱鬧的人群,向着通濟村的方向去了。
  到了村口,四周靜悄無人,因為英杰沒有發現蔡婆正坐在屋外納涼。蔡婆搖着蒲扇,坐在屋外樹下的藤椅上。遠遠看去,準會以為她是睡着了。然而有時她又會突然睜開眼睛,看着前面的某些甚麼。福福守在蔡婆旁邊。福福是一條黑色的老唐狗。英杰的單車駛過,牠只張開一隻眼睛,看着他走了,便又無精打采地閉上眼睡去。
  蔡婆的孫女佩欣在樓上的露台晾衣裳,看見英杰騎着單車在樓下經過。她把剛洗好的手帕向着陽光一揚,英杰的單車便從手帕下溜過,然後遠去。
  英杰放好單車,拿着藥包,悄悄地進屋了。撩起門簾一看,美好面朝着裏面,躺在床上。英杰走過去,把手放在美好的額上,還是有點燙手。美好覺得有人,就醒了,轉過身來,看見英杰還沒摘下帽子,身上只穿着一件背心,兩邊胳膊都曬紅了。英杰拿開手,說:「三契姨,藥買回來了。」美好在枕上點點頭,說:「不是叫你穿有袖的衣裳嗎?」英杰笑着說:「趕着去就忘了,我現在去煎藥。」美好咳了兩聲,說:「洗洗面再去。」然而英杰已經轉身出去了。
  美好又咳了兩聲,閉上眼,卻再也睡不着了。風扇在旁邊「胡胡」地低吟着;美好想起了久違了的蟬聲。她慢慢地坐起身來;窗外有些東西在閃動,是遠處榕樹的枝在微微地搖晃,好像一隻毛茸茸的大手,在河裏擺動。陽光穿過樹葉打在地上,像水點濺開來。遠處傳來一陣陣的狗吠;美好把頭擱在冰涼的窗框上,跟着陽光向外邊望去。
  蔡婆忽然聽見福福吠了,就知道有陌生人來了。果然,兩個行山打扮的年輕人,背着背包,手裏拿着行山杖,正向這邊走來。福福先是耳朵轉了轉,見那兩人愈走愈近,便站起來走上前。年輕人登時站在原地;其中一個高的拿起行山杖,在空中揮動,福福便猛吠起來了。蔡婆「噓」了一聲,福福便走到蔡婆的身邊,只是不肯蹲下來。蔡婆招招手,示意高個子過來,高個子便一邊瞟着福福,一邊慢慢走近。蔡婆拿起平時用來當拐杖用的長傘,在高個子的行山杖敲了敲,瞪了他一眼。兩個年輕人對望了一眼,訕訕的,也就走了。
  蔡婆把身子向後靠,藤椅便「咯吱咯吱」地叫起來了。這個夏天好像特別長。她看着那兩個人,往通濟小學那邊走去。看着看着,這次蔡婆真的睡着了。
  通濟小學有一個不大像學校的名字;然而,這的確是一間小學──起碼曾經是。
  起通濟小學的人,叫做陳仕安。這好像一個讀書人的名字,然而陳仕安是個不識字的漁民。陳仕安是本村人,後來不知怎地,在外面發了財,就回到島上修橋補路,還起了小學。有人提議學校的名字就叫「仕安小學」,陳仕安說:「我不要拿錢買個虛名,我要實實際際的。」於是,陳仕安就把學校改名為「通濟小學」。
  最光輝的時候,通濟小學有百多學生,一至六年級都齊了。由ABCD,到甲乙丙丁,到一二三四,都是師範畢業的老師教的。更有好幾年,通濟小學六年級的英文,是地地道道的洋人教的呢。西洋人的名字叫彼得,本來是為了吃海鮮來的,豈料一踏上岸,他就被一個女孩子迷住了。這女孩子是裁縫的女兒;彼得為她住了下來,在通濟小學裏當上了英文老師──老一輩的還記得,婚宴上新郎哥彼得老把筷子掉到地上。過了好幾年,兩個人生了一個女孩。有一天,彼得說去釣魚,出了家門,就沒有再回來了。有人說,他掉進海裏去了,也有人說他可能跟別的女人跑了。也有人說他拋妻棄女回英國老家了。
  裁縫的女兒拖着六歲的孩子,坐在碼頭的石墩上哭了大半年。終於有一天,蔡嬸,也就是現在蔡婆,在碼頭買魚的時候,不小心讓魚跳到裁縫的女兒身上了。裁縫的女兒哭着,冷不防被大魚嚇了一跳,馬上站起來。蔡嬸連連說了幾句「不好意思」,裁縫的女兒忽然不哭了,說:「你要賠罪的話,這尾魚請我和我女兒吃。」蔡嬸以為自己聽錯了,轉念一想:她也許是傷心過度,有點瘋傻。於是蔡嬸便點點頭。就這樣,裁縫的女兒一手抓着魚尾巴,一手拖着孩子,回家去了。那魚在她手上,還是鮮蹦亂跳地扭着呢。自這次之後,裁縫的女兒就不哭了。她把家裏的衣車找出來,在家闢了個小角落,替人家改衣服,後來又縫一些小手帕、小手袋,賣到碼頭的小店裏,做遊客的生意,就這樣把孩子拉扯大了。

猜你也喜歡:

王良和〈螺之聲〉

現代詩,原載1982年3月《大拇指》151期。

落日那隻大海膽
蠕動在對岸西邊的大岩石上
海浪自那裏湧來
湧來一些細小的
彩藻漆色的貝殼

閱讀更多 »

舒巷城〈鯉魚門的霧〉(節選)

小說,1950年作,收入《鯉魚門的霧》(香港:花千樹出版),2000年。

「日出東山——啊
霧開霧又散
但你唱歌人仔
幾時還呢?……」

霧喘着氣,在憤懣地吐着一口口煙把自身包圍着。……那包圍的網像有目的地又像漫無目的地循着一個大的渾圓體拋開去,擴展着,纏結着,或者來來去去的在低沉的灰色的天空下打滾,一秒一秒鍾地把自身編成一個更大更密的網。偶

閱讀更多 »

伍蘩《香港啊香港》(節選)

小說,1975年由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出版。

那年頭,經九龍城繞啓徳機塲再往東走的巴士,最遠到牛池灣為止,再往前便沒有馬路,只有崎嶇小徑可走。遠望現在偌大的觀塘工廠區,當時還是一片爛地,那是香港開埠以來毎天由躉船傾下垃圾坭頭塡成的。起初的形狀像一個不規則的半島,後來的觀塘道當時還有很多地方在水裏。三個人從牛池灣下車,走了

閱讀更多 »

王良和〈山水之間〉(節選)

散文,收入《街市行者》(香港 :中華書局),2017年。

那天我們又去探訪大尾篤了。你知道我惦念那一片山水。許多水屋和小艇、白色的長堤,還有濱海的農田,偶然飛過一隻、兩隻白鷺鷥。生命中有這樣快的块擇嗎?説去的時候就去了,踐着滿地松針,沿着醫學院的斜路下山。微暖的輕風一吹,我們像葉子瞬間吹到山下,登上了往大埔墟的火車。隔着透明的窗玻璃,

閱讀更多 »

西西〈浮城誌異〉(節選)

小說,1986年作,收入《手卷》(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灰姑娘」是一則童話,南瓜變成馬車,老鼠變成駿馬,破爛的灰衣裳變成華麗的舞衣。不過,到了子夜十二時正,一切都會變成原來的樣子。浮城也是一則「灰姑娘」的童話嗎?
浮城的人並非缺乏明澈的眼睛,科技發達,他們還有精密設計的顯微鏡和望

閱讀更多 »

盧卓倫〈夜海〉(節選)

小說,收入《夜海》(香港:水煮魚文化),2020年。

我討厭海,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

小時候,父親在公司周年晚宴上贏得三張豪華郵輪套票。雖說是豪華郵輪,安排給我們的套房卻是十分狹小,置於船艙底部,沒有窗,也沒有電視。說白一點,這根本是一間裝修豪華的監倉。空間狹窄,加上不濟的通風系統,使我們不

閱讀更多 »
沒有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