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啟章〈城牆之城〉(節選)

小說,收入《V城繁勝錄》(香港:樂文書店),1998年。

  我,維多利亞,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之一,大回歸時期新生代,企圖跨越這五十年的另一種城牆,但我所知道的,只是一個永遠無法到達自己的城牆的V城。大回歸時期的V城,結束了殖民時期以來一百五十六年沒有城牆的誠惶誠恐的日子,安穩於新城牆的庇蔭。V城彷彿已經不止是一個城市,而是被收納進一個更大的國度,又或者是V城已經擴張成一個更大的國度,而我們知道,城牆就在這更大的國度的邊緣。我們相信城牆的存在,甚至可以瀏覽它的存在,但沒有人能走到城牆下面,亦即來到大V城的盡頭,因為城牆總在我們的一步以外,隨著我們腳步的前進而向外推移。V城的城牆因其無可到達、無可跨越、無可丈量,於是也近乎無限大。在這無遠弗屆的城牆中,我們經驗著沒有疆界的自由,但無可到達也因此而無法得見的城牆,卻同時取消了所謂內外的區分、彼我的差異,於是亦泯滅了自由的意義,排除了逃出的可能,結果反而是締造了最純粹的封閉。

  我整裝出發,走上這次註定徒勞的尋找城牆邊緣的旅程。我可以想像送行者告誡我,維多利亞,小心太陽熊熊焚燒的沙漠,瘴癘毒氣瀰漫的雨林,雪崩如巨洪的尖峰,江河的暗湧和漩渦,因為V城已經不止是一個城市,而覆蓋著或被覆蓋以文明以外的空白和歷史以外的荒蕪。我只是向善意的送行者微微一笑,大無畏地向著V城的城牆座落的方向、也即是任何一個方向邁步。可是我沒有看見在荒漠上、在背後的日落底下,作為前驅的自己的長長影子,因為沿途所見的除了是城市,也是城市,就像坐著循環線的地下列車,窗外的廣告影像和符號,掠過,停駐,又掠過。我只是向著影像中的沙漠、雨林、尖峰、江河微微一笑,知道自己不過是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之一,無可避免地回歸自己工作的場域,埋首於清理文字和資料的堆積和障礙,走進自知為虛幻的時光旅程中。而所謂旅程,實際上不過是以膨脹的詞藻、過度的語言,逼向那無可踰越的城牆,大回歸的分界線,歷史和地域想像的邊限。

  根據V城風物誌撰寫者劉華生的記載,V城在大回歸之前的總面積不過是一千零九十多平方公里,當中島的部分佔七十八平方里、半島佔四十六平方公里,稱為新領地的部分連同各大小離島佔九百六十六平公里。島位於V城南部,島以北是半島,半島以北是新領地。新領地包括在島以外的二百多個大小離島,北部則與大大陸接壤。維多利亞城,亦即殖民者最先佔領並開拓的城區,V城的發源地,位於島的北岸,與半島構成V城的中心城區。在環繞著中心城區的新領地上,分布著沙田、大埔、粉嶺、上水、馬鞍山、屯門、將軍澳等多個衛星城市,以大量運輸系統聯繫。V城全部城區面積的百分二十五建設在填海而來的土地上,海岸線持續地向外推移和互相銜結,各個區域實際上已經連成一體,所謂島、半島和新領地的地理區分只是懷想式的名字而已。在V城的內部,無所謂城市和鄉村的分野;在V城的外部,除了北部與大大陸接壤之處,便只有不規則散布的島嶼,以及曲折和不斷修改的海岸線;是以V城在長達一百五十六年的殖民時期中,也是一個沒有城牆包圍的城市。

  劉華生記述的V城是一個沒有城牆包圍的城市,但城牆在V城隨處可見。造牆不單是V城居民的手藝,更是生存的基本技能。在V城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這種居民自建的小型城牆,有的樹立在馬路旁一支交通燈的四周,有的築造在升降機的門內,有的把辦公桌團團圍住,有的護壟著公園的鞦韆,有的堵住了可以眺望海景的高級住宅的落地玻璃窗。街上常常可以遇見拉著裝上了活動輪的箱子的居民,隨時畫地為牢,掏出磚塊砌造城牆。這些不斷衍生的小城牆,或高可隱身,或僅及跨步而過,但都具有屏障的象征和實際作用。在固定的磚牆以外,又有活動城牆,以板塊圍籠而成,可穿在身上,或裝設在汽車車身外面。又有各種命名為牆的屏障物,如書牆、樹牆、公文夾牆、麵包牆、鞋盒牆、胸罩牆、紅酒牆、屏幕牆、雷射碟牆、人牆等,皆為人們就地取材,用以自我遮蔽和保護的堆砌物。與物質層面相對,在集體意識層亦浮現了隱形/隱喻城牆的意象,亦即所謂胸中城府現象,幾為V城居民普遍的存活和處事法則。也有人把這稱為空中城閣現象。

  住在沒有城牆包圍的城市中,V城居民都自行建造自己的城牆,或把城牆攜帶於心中,是以城牆之城的城牆無限小,但也無限多,以至相加起來,其總和可能無遜於環繞V城建造一座連續的城牆的長度。V城於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城牆之城,為無數小城牆所堵塞,居民自絕於來往,在自我封閉中守護著心靈和想像的自由。

  沒有城牆的城牆之城,必然會產生思想矛盾者,模稜者,於是在大回歸之前就所有所謂坐牆人的出現。很難說準坐牆人究竟是城牆意識的挑戰者還是觀望者,是超脫樊籬還是另一種形式的固步自封。

猜你也喜歡:

董啟章〈綠海龜〉

小說,收入《博物誌》(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

我們本來是去偷海龜蛋的。一行五人,阿綠、魚仔、細眼、笨蛋和我。笨蛋看見那圓圓像燈泡的月亮就傻了眼,我們好不容易才拉他在草叢後面伏下來。聽說這種綠海龜長年生活在遙遠的太平洋,但每年這個時候也會回到這個小島下蛋。
夜很靜,只有海浪的起伏聲。在月光下,可以隱約看見四處都躲藏著大大小

閱讀更多 »

陳寶珣《荒澤之魚》(節選)

小說,2018年由香港文化工房出版。

凡遇失意的事,盈都擔抬出各種合乎她個性的絕對解釋和說詞,容不得人家再質疑測度。好在香港這邊還是把她要回來了,她最初還不情願,臨走端來幫忙,見她好情緒漸漸回來,打點執拾都來了勁,重拾她對自己素來的期盼。幾年窗下兼助教,亂七八糟的東西還真不少,這不想丟,那又非得帶在身邊不可。

閱讀更多 »

西西〈浮城誌異〉(節選)

小說,1986年作,收入《手卷》(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灰姑娘」是一則童話,南瓜變成馬車,老鼠變成駿馬,破爛的灰衣裳變成華麗的舞衣。不過,到了子夜十二時正,一切都會變成原來的樣子。浮城也是一則「灰姑娘」的童話嗎?
浮城的人並非缺乏明澈的眼睛,科技發達,他們還有精密設計的顯微鏡和望

閱讀更多 »

侶倫《窮巷》(節選)

小說,1948年起在《華商報.熱風》連載,後由香港文苑書店出版,1952年。
為着要抄捷徑,高懷出了碼頭就獨自沿住海邊向前走。迎着潮濕的寒氣,他把衣領翻起來,帽子拉得低低的。
這是用石堤鑲了邊的一塊荒地,到處叢生着野草。地面凌亂地堆着許多石塊和磚頭;還有三兩輛破舊的運輸貨車,或縱或橫的丟在那裏。這些都是他平日所熟悉的;即使在霧裏,他也能夠走得很輕快。現在,卻由於進行的事情沒有結果,

閱讀更多 »

也斯(梁秉鈞)〈大角嘴填海區〉

現代詩,寫於1994年布魯塞爾藝術節。

不,我並不僅想嘲笑氾濫的影象
説一切都是濫調,以致我們感到無力
去按下快門。我也不相信落霞
與孤鶩、清晨荷葉上的露珠
但我也不想説一切都是模棱兩可

閱讀更多 »

葉靈鳳〈海旁的變化〉

散文,收入《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平時,香港人提到干諾道,總喜歡再加上兩個字,不説「海旁干諾道」,就一定要説「干諾道海旁」,因為這條道路是面臨海旁的,所以如此表示。
不過,由於填海工程這種情形,眼看就要發生變化了。尤其是自美梨道以西,一直到統一碼頭的這一段干諾道,早已不是海旁了。大會堂、皇后碼頭、尖沙咀

閱讀更多 »
沒有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