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巷城《太陽下山了》(節選)

小說,原載1961年1月至10月《南洋文藝》雜誌第1至10期,1962年由香港南洋文藝出版社出版。

  從香港中環——繁盛的市區——乘電車到筲箕灣去,自成一區的西灣河是必經之地。離船塢不遠,在古老的「街市」(菜市場)附近,有幾條寬闊的橫街,泰南街是其中之一。它街頭向南,面對電車路,跨過電車路,是一列專賣「價廉物美」食品的「大牌檔」,附近的居民正是那些牛腩粉檔、艇仔粥檔、咖啡紅茶檔……的熟客;街尾向北,走過一片空曠的沙地是海濱,從那兒向東望,就是有名的鯉魚門海峽。輪船穿過海峽來去。你有時會聽到一個泰南街的孩子這樣說:「瞧!我爸爸在那大洋船上工作呢。」他說時,腰一挺,顯得挺神氣的樣子。早上,大輪船從遙遠的海洋回到香港來了,孩子說:「我爸爸回來了。」晚上,大輪船(燈火通明)離開香港到遙遠的甚麼地方去了,孩子說:「我爸爸去了。」
  比起那些珠光寶氣的大「洋船」或者甚麼「總統號」來,停泊在筲箕灣海面的木船,艇仔,真是顯得太暗淡、寒酸了。如果說前者是盛裝打扮的貴族,那麼後者就是衣衫襤褸的流浪者了。
  鯉魚門內筲箕灣的那個弧形的海灣,是和泰南街斜斜相對的。每天早晨,太陽從鯉魚門那一帶的山上昇起,然後慢慢向西爬行,然後下沉;孩子們說鯉魚門的太陽是全香港最大最美的太陽;自然到了晚上,也會說鯉魚門的月亮是全香港最亮最美的月亮。成人們呢,很少有這種發現。太陽下,他們看風景,只能看到陽光照著岸上窮街和自己的破鞋,看到陽光照著灣頭的木船那一面面補了又補、破破爛爛的帆;月亮下,看風景,只能看到月光灑落在愁容滿面、憂柴憂米的妻子的臉上,看到月光灑落在那黑暗無邊的海上。
  海港裡的海平靜地躺在那兒;而生活的大海卻是一點也不平靜的。海港裡的海只有在鯉魚門山上掛出強風信號燈的時候,才咆哮、喧鬧、翻騰……但生活永遠掛著強風訊號燈,生活的大海啊,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暗暗地咆哮著、喧鬧著、翻騰著……
  孩子們是幸福的。藝術家是幸福的。有人說,孩子們的心靈和藝術家的心靈有許多共同的地方;永遠發現新的東西,發現可愛的東西。大概由於這緣故吧,泰南街的孩子們常常在跳跳蹦蹦的唱:「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檳榔……月光光,照海洋,鯉魚門的月亮最堂皇……」但泰南街的成人們不是藝術家;而他們的童年也早已過去了:鯉魚門的太陽、月亮昇起,看慣了,麻木了;每個早上,船塢的聲音催人上班的汽笛叫嗚,聽慣了,麻木了;黃昏,他們帶著疲憊的身體回到「白鴿籠」的家裡聽嬰孩們吵吵鬧鬧哭哭啼啼,聽老婆在柴米油鹽上、在屋租上訴苦、嚕叨,還有隔鄰左右的婦人為了芝麻綠豆的小事吵架!在這樣的情形下——唔,開枱麻雀打打,散散心吧!要不,到外邊麻雀館去耍樂一下!或者到電車路涼茶店看報紙、聽收音機坐它一晚吧,或者聽講古仔(說書)去——不知道擅講《水滸傳》的張七皮今晚開檔不開檔呢?

猜你也喜歡:

蔣曉薇《秋鯨擱淺》(節選)

小說,2020年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天色紅得詭異,赭色與朱紅摻雜天空。四周圍繞著染上鮮紅的雲層,游敏兒右眼皮忽地突突跳動。她在大廳抱著手提電腦,Fred抱著棉被推門進來。傍晚氣溫急降,冷颼颼的風不住從窗縫鑽進來,游敏兒把行李箱裡的衣物通通套在身上仍然覺得寒冷,紅了鼻子的她只好抱住電腦,坐在大廳的火爐旁邊。人在異鄉,

閱讀更多 »

王良和〈山水之間〉(節選)

散文,收入《街市行者》(香港 :中華書局),2017年。

那天我們又去探訪大尾篤了。你知道我惦念那一片山水。許多水屋和小艇、白色的長堤,還有濱海的農田,偶然飛過一隻、兩隻白鷺鷥。生命中有這樣快的块擇嗎?説去的時候就去了,踐着滿地松針,沿着醫學院的斜路下山。微暖的輕風一吹,我們像葉子瞬間吹到山下,登上了往大埔墟的火車。隔着透明的窗玻璃,

閱讀更多 »

伍蘩《香港啊香港》(節選)

小說,1975年由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出版。

那年頭,經九龍城繞啓徳機塲再往東走的巴士,最遠到牛池灣為止,再往前便沒有馬路,只有崎嶇小徑可走。遠望現在偌大的觀塘工廠區,當時還是一片爛地,那是香港開埠以來毎天由躉船傾下垃圾坭頭塡成的。起初的形狀像一個不規則的半島,後來的觀塘道當時還有很多地方在水裏。三個人從牛池灣下車,走了

閱讀更多 »

黃凝霖〈渡海船〉

現代詩,原載1953年5月28日香港《星島日報.文藝》。

我願意做一艘渡海船
不停地左右兩岸奔航。
把一批一批向左岸去的人,
送達他們的目的地;
把一批一批向右岸去的人,
送達他們的目的地。

閱讀更多 »

陳滅〈越過維多利亞港〉

現代詩,1996年作,收入《單聲道》(香港:東岸出版),2002年。

從踏進船倉的一刻開始
歲月從來就只是一個五分鐘的旅程
但時間如何消逝而去?
現在還不是水手的時候
馬達在隱藏處發聲

閱讀更多 »

白先勇〈香港──一九六〇〉(節選)

小說,原載1964年《現代文學》第21期,後收入《寂寞的十七歲》(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年。

警察大聲的吆喝着。小販們哭着喊着滾下了樓梯。巡邏車的警笛掃走了一切噪音,像無數根鞭子,在空中笞撻。載走一車一車沒有居留證的難民。像野狗一般塞進火車箱內,從新界運回中國大陸。讓瘟疫及饑荒把這些過剩的黃色人體凌遲消滅。為了本港的治安,香港總督說,我們必須嚴厲執行驅逐越境的難民。然

閱讀更多 »
沒有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