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珠〈島中的島,或曼陀羅〉(節選)

散文,收入《回家》(香港:香港文學館),2018。

  自然在創造一種空隙。許多個黃昏,我看見那片低矮的樓房無法遮蔽的天空,佈滿了數不盡的閃閃發亮的星,孤獨讓人褪去了一點假裝的外層,我始終認為減少痛苦的方法,就是忠於誠實,然而誠實包含著很深的孤寂,足以把人沒頂。
  只有願意忍受長途車程的人,才能到達這個島來看我。
  偶爾,也有人會來,有時,孤獨也是一個令人注目的景點,只要它不會成為他們的日常。
  友人到過我的房子後說:這個島不就像一個曼陀羅嗎?
  曼陀羅,自我創造的圓,個人的宇宙。
  圓形的島,是曼陀羅,也是頭顱。
  掃描造影中顯示,頭顱內已生長了另一個可以具侵蝕力量的圓,它仍在茁壯地成長之中,吃掉顱內正常的細胞。
  或許腫瘤也像一個島,島中的島。
  可是醫師說:「遷出這個琵琶形的島吧,從風水學上來說,它欠缺靠山和憑據,颱風來的時候,島上的房子都被迫正面迎擊,沒有任何外來的力量可幫助它,住在島上的人都會感到格外孤單。 」
  是這樣嗎?我問自己。為了消除身體內的島,就必須遠離容納身體的這個島。
  其實島並非完全與外界隔絕 。因為那短堤,無論我在市區待到多晚,也可以乘搭通宵巴士或小巴,再走路回家,即使遇上暴風或黑雨,只要身子紮實,經過短堤而不被吹垮或捲到半空中,就可安全回到家裡。
  可是在許多天空灰暗的日子,即使是白天,我也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再次適應長居於島外任何一個區域的生活。例如,可以適應一種沒有島,沒有鳥的叫聲,沒有孤獨,沒有天空的生活嗎?也有可能,跟適應無關,只是島像一個瓶子,存放著生命裡的休止符,在那裡,時間過得格外緩慢,我需要一種原諒,而懲罰我的人是自己,我知道她有多頑固,因此譴貴的過程,始終沒有完成,時間就像停滯了那樣,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開展下一個章節。
  有時候,我會走到屋子後去看海,海給人無窮的學習,例如來往起伏的浪,像呼吸,它有巨大的力量,可以帶走一艘船,或一個人,跟著浪的方向,被所有生命裡的意外帶走,而一個人需要儲存許多平靜,才能有足夠的勇氣,隨時被一切帶離現狀。
  另一端的岸在很遠的遠處,那裡是機場的跑道,時常有飛機升降,它們在夜空中發出閃亮的訊號,就像在暗示,離開和回歸是一件相近而且相通的事,就像站在岩石上的白鷺,總是停留片刻,又飛到另一個地方。

猜你也喜歡:

綠騎士〈那次去平洲〉

散文,1967年作。

哪!你話鍾唔鐘意咯!

如果近來不是忙得毒氣攻心,老早已要寫寫關於平洲了。你知,有時苦口苦面得自己睇見都唔開胃。去平洲那兩天,很久沒有玩得那麽開心過了。
那天起初是很倒霉的。我們這些平日不慣遲到的雷達表人馬,竟連打尖兼搶閘也趕不到火車。你地知唔知火車臨開前噹噹大響嘅鐘聲係要來做乜聲嘅呢?原來是要激死在天星小輪上等船泊岸的人。跑了上岸,嘿,架火車一陣間就睇唔見。

閱讀更多 »

舒巷城〈香港仔的月亮〉(節選)

小說,收入《山上山下》(香港:聯發書店),1953年。

「八月十五」晚上那個又大又圓的月亮,要等明年才會再來咯。阿木嫂剛才說:一年就只有那麽一次……
十三歲的月好呆呆的望了一陣海水,問:「阿木嫂,為什麼一年才有一個『八月十五』吶?」

閱讀更多 »

呂永佳〈我是象你是鯨魚〉

現代詩,原載2017年4月《聲韻詩刊》35期,後收入《我是象你是鯨魚》(香港:點出版),2017年。

今天我開始忘記,綁在背包上的禮品蝴蝶結
失去糖粉或者水,如果可以肯定地撫摸
豢養在手背上凸起血管裏的情緒們
像一往無前踏破水窪的黃色膠水鞋

你背著我看那廣袤的那片深藍

閱讀更多 »

陳滅〈昨夜的渡輪上〉

現代詩,收入《市場,去死吧》(增訂版)(香港:石磐文化、香港文學館),2017年。

走過傾斜的街和旋轉隧道
鼎沸市聲緩緩溜走下去
美麗而哀傷的問卷調查
制服蜘蛛織出了寬頻上網
朋友知道真的不容易

閱讀更多 »

王良和〈如在目前〉

散文,原載2007年8月《城市文藝》2卷7期。

潮水漲了,潮水漲退的聲音在我的耳邊升沉。耳朵,伸向海底的樓梯,長著苔蘚、牡蠣,湧著潮水,開著浪花。
這個在西環的碼頭,總是充滿陽光,響著電車叮叮的聲音。一輛電車經過,又一輛電車經過,電車開得很慢,迎面駛來,我們仍可在它的前面橫過馬路,走

閱讀更多 »

王志成〈香港〉(節選)

散文,收入《南洋風土見聞記》,1931年。
小朋友;
你們等得心焦了嗎?我們底船行動得這樣緩慢:早上五時起,蛇行到七時纔進港。泊於九龍和香港之間的港面上。踏上甲板一望,羣山圍拱,碧水盈盈。重重疊疊的洋樓,紅紅綠綠的窗洞,宛如鴿棚。崗戀起伏,桅樯林立。自然風景可比西湖,人工建築,勝於上海,形勢險竣,氣候宜人,誠南海之良港。我不料香

閱讀更多 »
沒有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