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谷〈香港與九龍〉(節選)

散文,收入《遊歐獵奇印象》,1933年。

香港半日遊
    親華德國三女性 廣東酒家一席話
  正午,我們決定犧牲了「萬德伯爵」給我們已預備好了的午膳︰精美的麥殼糯米,和「氣皇帝」旨酒。我們六個人——三位德國太太,T女士,李醫師和記者,同到新紀元酒家去吃廣東飯。酒家中僱有裝飾入時的廣東女招待,敬茶絞手巾。她聽見三位外國婦女都會說中國話,頗現驚異的樣子。她們各自點菜,有些菜名,連記者都說不出名字來。
  歐陽夫人會說廣東話,W夫人善說法國話。T夫人講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記者試用幾種言語,和她們週旋酬酢,有說有笑頗饒興趣。
  T夫人的兩位女友說:「我們很喜歡到香港來住,因爲在這裏的起居生活,像在歐洲同樣的舒適,而且可以常常吃精美的中國菜,特别是世界著名的廣東菜。」
  ——你們說得有理。中國有句俗語:「着在蘇州,住在杭州,吃在廣州……」
  T夫人微笑提出抗議道:「我覺得上海是中國最好的地方。起居飮食都很舒服,有各式各樣的酒樓飯店,各人可以跟自己的胃口隨意小酌。香港地方也很不錯,祇可惜牠已經不是屬於中國的地方了。」
  歐陽夫人和W夫人,因爲當夜須回廣州,她們吿辭先行了。
  我們四人便僱了一部出差汽車,先在各處熱鬧的街道,兜了一個圈子。參觀了外國的敎堂,中國的寺廟跑馬塲,和其他的名勝古蹟。這天恰巧是星期日,郵政局封關。我袋裏有幾封要寄到中國去的信件,日記簿裏雖有中國郵票數枚,但是從這裏寄信,須貼香港郵票,即英國殖民地郵票,所以沒法投入郵筒,多麼不便利呀!
  汽車駛近山簏時,道路忽高忽下,起伏不平,若舟行浪中。路旁房屋皆依地勢築成。在港的富商,多在山上建築別墅或墳墓,雖高低不一,但建築形式都很整齊。從海上遠眺香港,見環山都是洋式房屋密如蜂巢,活像是上海城隍廟裏人造假山盆景的泥製房屋小型件。
  登山頂下囑,則是一幅天然的鳥瞰圖畫。風景美麗,金霧滄波中,有點點白影,海鷗與帆影,相映成趣。我們僱的汽車,在一小時內,連爆裂了三次橡皮胎,我們因此更多得到流覽風景的機會。後來我們放棄了汽車,換乘公共汽車,在香港仔(即小香港)一帶,遊玩了一個多小時,始盡興回到九龍。
  黃昏登船前,我偕李醫師在九龍半島上略事散步。九龍的街道淸潔異常,據李醫師說,頗有靑島的風味。
  夕陽西下時,從甲板上遙望香港燈光燦爛,明朗如星。海上幾千萬條金蛇,在那裏狂舞。香港的夜生活,該是迷醉的頹廢的吧?
  這一個亞洲的大都市已不是中國所有的了。是英國的城市,是香港。
  到處看見大英國旗的招展飄飛。
  這是中國送給英國的一件禮物。這禮物,中國是否有一天要收回的呢?
  答覆我這個問題的,是「萬德伯爵」啓椗時的一聲汽笛怒吼!

猜你也喜歡:

董啟章〈那看海的日子〉

小說,收入《衣魚簡史》(新版)(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

之前的晚上開始看普魯斯特,看到主角談食小甜餅那一節,就抵不住睡著了。醒來已經是星期天大清早。我拉開露臺玻璃門,覺得一生人也沒有如此這般的豪邁過。眼前的是,唉,我當時搜索枯腸也想不出理想的形容詞,好像在這樣的景色前,一切言語都無可避免地變得惡俗不堪了,甚至連這樣的說法也立刻變得惡

閱讀更多 »

舒巷城《太陽下山了》(節選)

小說,原載1961年1月至10月《南洋文藝》雜誌第1至10期,1962年由香港南洋文藝出版社出版。

從香港中環——繁盛的市區——乘電車到筲箕灣去,自成一區的西灣河是必經之地。離船塢不遠,在古老的「街市」(菜市場)附近,有幾條寬闊的橫街,泰南街是其中之一。它街頭向南,面對電車路,跨過電車路,是一列專賣「價廉物美」食品的「大牌檔」,附近的居民正是那些牛腩粉檔、艇仔粥檔、咖啡紅茶檔……的熟客;街尾向北,走過一片空曠的沙地是海濱,從那兒向東望,就是有

閱讀更多 »

王良和〈螺之聲〉

現代詩,原載1982年3月《大拇指》151期。

落日那隻大海膽
蠕動在對岸西邊的大岩石上
海浪自那裏湧來
湧來一些細小的
彩藻漆色的貝殼

閱讀更多 »

盧卓倫〈夜海〉(節選)

小說,收入《夜海》(香港:水煮魚文化),2020年。

我討厭海,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

小時候,父親在公司周年晚宴上贏得三張豪華郵輪套票。雖說是豪華郵輪,安排給我們的套房卻是十分狹小,置於船艙底部,沒有窗,也沒有電視。說白一點,這根本是一間裝修豪華的監倉。空間狹窄,加上不濟的通風系統,使我們不

閱讀更多 »

舒巷城〈鯉魚門的霧〉(節選)

小說,1950年作,收入《鯉魚門的霧》(香港:花千樹出版),2000年。

「日出東山——啊
霧開霧又散
但你唱歌人仔
幾時還呢?……」

霧喘着氣,在憤懣地吐着一口口煙把自身包圍着。……那包圍的網像有目的地又像漫無目的地循着一個大的渾圓體拋開去,擴展着,纏結着,或者來來去去的在低沉的灰色的天空下打滾,一秒一秒鍾地把自身編成一個更大更密的網。偶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