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和〈螺之聲〉

現代詩,原載1982年3月《大拇指》151期。

落日那隻大海膽
蠕動在對岸西邊的大岩石上
海浪自那裏湧來
湧來一些細小的
彩藻漆色的貝殼
斑點或者條紋
旋園或者扇狀
都自滾來的浪吹來的風中
鋪成一副零散的圖案

 

就每天輕拾一顆圖案中的貝殼
將它的斑點條紋
即使那麽零零星星的一點點
都收進去
收進手中的匣子裏
等待那個中秋夜
匣中的貝殼積成一千四百六十顆
明月便在久盼的碼頭團圓
而如今,只在月中
潮聲特別響的那一夜
輕輕,將匣子打開
大大小小彩聚的貝殼
映著月光和漫天星斗
而匣中最大的那隻螺
重又放在我的耳邊
以寧靜,以喜悅
去聽那來自迢迢的萬里外
一條透過潮聲
透過螺的旋環
婉轉地傳進我的耳輪中的
離伴越洋的
美人魚的歌聲

猜你也喜歡:

舒巷城〈香港仔的月亮〉(節選)

小說,收入《山上山下》(香港:聯發書店),1953年。

「八月十五」晚上那個又大又圓的月亮,要等明年才會再來咯。阿木嫂剛才說:一年就只有那麽一次……
十三歲的月好呆呆的望了一陣海水,問:「阿木嫂,為什麼一年才有一個『八月十五』吶?」

閱讀更多 »

黃隼〈漁村〉

現代詩,原載1958年4月4日香港《中國學生周報.穗華》。

綠色的海浪捲上沙灘,
以粗嚎的聲音向漁村招呼。

櫓槳歡悅地發出歌唱,
漁舟的船頭濺起了浪花。

堤岸上,孩子們在嬉戲,
一個貝売、一塊怪石便是他們的寶物。

貧瘠的田野有菜葉青青,
強壯的村婦正在除草、灌溉。

閱讀更多 »

王良和〈如在目前〉

散文,原載2007年8月《城市文藝》2卷7期。

潮水漲了,潮水漲退的聲音在我的耳邊升沉。耳朵,伸向海底的樓梯,長著苔蘚、牡蠣,湧著潮水,開著浪花。
這個在西環的碼頭,總是充滿陽光,響著電車叮叮的聲音。一輛電車經過,又一輛電車經過,電車開得很慢,迎面駛來,我們仍可在它的前面橫過馬路,走

閱讀更多 »

馬蔭隱〈港行〉

現代詩,原載1939年4月12日香港《申報.自由談》。

痛苦的心
劃破一度生的行程
孤寂地
我偷離祖國的懷胸了

這兒是香港吧

閱讀更多 »

王志成〈香港〉(節選)

散文,收入《南洋風土見聞記》,1931年。
小朋友;
你們等得心焦了嗎?我們底船行動得這樣緩慢:早上五時起,蛇行到七時纔進港。泊於九龍和香港之間的港面上。踏上甲板一望,羣山圍拱,碧水盈盈。重重疊疊的洋樓,紅紅綠綠的窗洞,宛如鴿棚。崗戀起伏,桅樯林立。自然風景可比西湖,人工建築,勝於上海,形勢險竣,氣候宜人,誠南海之良港。我不料香

閱讀更多 »

董啟章〈那看海的日子〉

小說,收入《衣魚簡史》(新版)(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

之前的晚上開始看普魯斯特,看到主角談食小甜餅那一節,就抵不住睡著了。醒來已經是星期天大清早。我拉開露臺玻璃門,覺得一生人也沒有如此這般的豪邁過。眼前的是,唉,我當時搜索枯腸也想不出理想的形容詞,好像在這樣的景色前,一切言語都無可避免地變得惡俗不堪了,甚至連這樣的說法也立刻變得惡

閱讀更多 »
沒有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