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谷〈香港與九龍〉(節選)

散文,收入《遊歐獵奇印象》,1933年。

香港半日遊
    親華德國三女性 廣東酒家一席話
  正午,我們決定犧牲了「萬德伯爵」給我們已預備好了的午膳︰精美的麥殼糯米,和「氣皇帝」旨酒。我們六個人——三位德國太太,T女士,李醫師和記者,同到新紀元酒家去吃廣東飯。酒家中僱有裝飾入時的廣東女招待,敬茶絞手巾。她聽見三位外國婦女都會說中國話,頗現驚異的樣子。她們各自點菜,有些菜名,連記者都說不出名字來。
  歐陽夫人會說廣東話,W夫人善說法國話。T夫人講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記者試用幾種言語,和她們週旋酬酢,有說有笑頗饒興趣。
  T夫人的兩位女友說:「我們很喜歡到香港來住,因爲在這裏的起居生活,像在歐洲同樣的舒適,而且可以常常吃精美的中國菜,特别是世界著名的廣東菜。」
  ——你們說得有理。中國有句俗語:「着在蘇州,住在杭州,吃在廣州……」
  T夫人微笑提出抗議道:「我覺得上海是中國最好的地方。起居飮食都很舒服,有各式各樣的酒樓飯店,各人可以跟自己的胃口隨意小酌。香港地方也很不錯,祇可惜牠已經不是屬於中國的地方了。」
  歐陽夫人和W夫人,因爲當夜須回廣州,她們吿辭先行了。
  我們四人便僱了一部出差汽車,先在各處熱鬧的街道,兜了一個圈子。參觀了外國的敎堂,中國的寺廟跑馬塲,和其他的名勝古蹟。這天恰巧是星期日,郵政局封關。我袋裏有幾封要寄到中國去的信件,日記簿裏雖有中國郵票數枚,但是從這裏寄信,須貼香港郵票,即英國殖民地郵票,所以沒法投入郵筒,多麼不便利呀!
  汽車駛近山簏時,道路忽高忽下,起伏不平,若舟行浪中。路旁房屋皆依地勢築成。在港的富商,多在山上建築別墅或墳墓,雖高低不一,但建築形式都很整齊。從海上遠眺香港,見環山都是洋式房屋密如蜂巢,活像是上海城隍廟裏人造假山盆景的泥製房屋小型件。
  登山頂下囑,則是一幅天然的鳥瞰圖畫。風景美麗,金霧滄波中,有點點白影,海鷗與帆影,相映成趣。我們僱的汽車,在一小時內,連爆裂了三次橡皮胎,我們因此更多得到流覽風景的機會。後來我們放棄了汽車,換乘公共汽車,在香港仔(即小香港)一帶,遊玩了一個多小時,始盡興回到九龍。
  黃昏登船前,我偕李醫師在九龍半島上略事散步。九龍的街道淸潔異常,據李醫師說,頗有靑島的風味。
  夕陽西下時,從甲板上遙望香港燈光燦爛,明朗如星。海上幾千萬條金蛇,在那裏狂舞。香港的夜生活,該是迷醉的頹廢的吧?
  這一個亞洲的大都市已不是中國所有的了。是英國的城市,是香港。
  到處看見大英國旗的招展飄飛。
  這是中國送給英國的一件禮物。這禮物,中國是否有一天要收回的呢?
  答覆我這個問題的,是「萬德伯爵」啓椗時的一聲汽笛怒吼!

猜你也喜歡:

余光中〈吐露港上〉(節選)

散文,1982年作,收入《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

如果你是一隻鷹,而且盤旋得夠高,吐露港在你的「俯瞰」下就像一隻蝴蝶張著翅膀,風來的時候更加翩翩。這是一位女孩子告訴我的。她當然不是那隻鷹,沒有親眼看過。每次從臺灣或歐洲飛降香港,也不經過這一片澄碧,所以我也無法印證。不過她的話大概沒錯,因為所有的地圖都是這麼畫的。除了「風來的時

閱讀更多 »

葉靈鳳〈海旁的變化〉

散文,收入《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平時,香港人提到干諾道,總喜歡再加上兩個字,不説「海旁干諾道」,就一定要説「干諾道海旁」,因為這條道路是面臨海旁的,所以如此表示。
不過,由於填海工程這種情形,眼看就要發生變化了。尤其是自美梨道以西,一直到統一碼頭的這一段干諾道,早已不是海旁了。大會堂、皇后碼頭、尖沙咀

閱讀更多 »

侶倫《窮巷》(節選)

小說,1948年起在《華商報.熱風》連載,後由香港文苑書店出版,1952年。
為着要抄捷徑,高懷出了碼頭就獨自沿住海邊向前走。迎着潮濕的寒氣,他把衣領翻起來,帽子拉得低低的。
這是用石堤鑲了邊的一塊荒地,到處叢生着野草。地面凌亂地堆着許多石塊和磚頭;還有三兩輛破舊的運輸貨車,或縱或橫的丟在那裏。這些都是他平日所熟悉的;即使在霧裏,他也能夠走得很輕快。現在,卻由於進行的事情沒有結果,

閱讀更多 »

陳冠中〈太陽膏的夢〉(節選)

小說,1978年作,收入《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出版社),2004年。

他們都去了沙灘
淺水灣就像一個世俗化了的已婚婦人,失去了一份貴婦的尊嚴及氣派,換來了更多的容忍及爽朗。現在的淺水灣是最民主的地方,管你是闊少奶奶還是放長假的女工,管你是坐平治還是六號八巴士而來,同樣的海水以同樣的温度擁抱你。

閱讀更多 »